1. 首页 > 人工智能

2025年10月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盘点:科研突破与风险治理成焦点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26
摘要:从绘制最精细小鼠脑图到AI全程撰写评审论文,10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在科研革新与产业竞合中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各国加速布局生态构建。2025年10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延续了快速演进态势,在科研突破、产业竞合与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这个月,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能绘制最精细小鼠脑图的CellTra,2025年10月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盘点:科研突破与风险治理成焦点

 

从绘制最精细小鼠脑图到AI全程撰写评审论文,10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在科研革新与产业竞合中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各国加速布局生态构建。

2025年10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延续了快速演进态势,在科研突破、产业竞合与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这个月,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能绘制最精细小鼠脑图的CellTransformer模型,斯坦福大学则举办了全部由AI系统撰写和评审论文的学术会议。

与此同时,主要科技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惊人,美国大型科技公司今年用于AI基础设施的支出或达4000亿美元。随着应用普及加速,AI的准确性、伦理和公平性风险也引发更多关注,各国正通过政策法规应对这些挑战。

01 科研革新:AI全程参与科研流程

10月,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领域展现出变革性潜力。7日刊登于《自然-通讯》的研究显示,美国研究人员开发的CellTransformer模型能够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为探索大脑工作机制开辟了新路径。

AI正深度参与科研全流程,从生成假说到撰写论文。然而,学术规范与AI的适配仍存挑战,绝大多数期刊和会议仍禁止将AI列为作者。

10月22日,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策划了首届全部学术论文均由AI系统撰写和评审的学术会议——人工智能科学智能体开放会议。这场线上活动全程几乎无需人类监督,旨在验证受控安全环境下AI生成研究的水准。

中国在AI科研领域也展现出强劲实力。据2025年7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02 产业竞合:巨头角逐AI应用市场

产业层面的竞合态势在10月尤为显著。21日,OpenAI发布以ChatGPT为核心的新款网络浏览器ChatGPT Atlas,被业界视为直接挑战谷歌Chrome浏览器。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称此为“十年一遇”的重塑网络浏览体验的机会。

28日,微软与OpenAI发布联合声明,宣布签署一项新协议以巩固合作关系。根据声明,微软将支持OpenAI董事会推进组建公益公司并完成资本重组,为双方长期成功奠定基础。

AI赋能范围不断扩展,甚至延伸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20日,意大利文化部宣布正在研发基于AI的安防系统,可识别珍贵文物附近的异常行为。这一举措恰逢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发生抢劫案次日,凸显AI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潜力。

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方面进展迅速。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有302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940万软件开发者活跃在创新一线,为技术迭代提供核心支撑。

03 生态构建:全球布局AI基础设施

10月,各国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加速AI生态构建。欧盟委员会发布“应用人工智能”和“科学中的人工智能”两项战略;中国相关部门则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AI大模型部署应用的工作导向。

坚实的基础设施成为AI竞赛的基石。摩根士丹利估计,美国大型科技公司今年用于AI基础设施的支出或达到4000亿美元。10月多项基础设施领域的重磅合作与投资落地:13日,OpenAI和博通公司宣布联合开发10吉瓦算力的定制AI加速器。

15日,由贝莱德领衔、英伟达和微软等企业参与的财团宣布将以约400亿美元收购阿莱恩德数据中心公司;“元”公司也宣布计划在2028年前在得克萨斯州新建一座容量达1吉瓦的AI数据中心。

27日,谷歌公司公布计划重启艾奥瓦州一座核电站,为其AI基础设施供电。同月,中东和日本举办的国际展会也集中展示了AI、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突破。

中国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同样不落人后。截至2024年底,中国5G基站总数达425万个,千兆用户突破2亿,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全国算力总规模达28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秒。

04 应用风险:普及加速与隐忧显现

随着AI应用在全球加速普及,其风险问题也逐渐显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0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生成式AI正逐渐融入中国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中。

AI助手的准确性问题引发关注。欧洲广播联盟10月22日发布的研究显示,被问及新闻事件时,欧美地区广泛使用的AI助手给出的回答约半数有错。

更具隐忧的是AI模型的“谄媚性”问题。24日发表在arXiv的一项研究对11个广泛使用的大语言模型测试发现,AI模型的“阿谀奉承”程度比人类高出50%,这种讨好倾向有时会牺牲准确性。

针对AI风险,监管措施也在跟进。10月13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签署一项监管AI聊天机器人的法律,要求运营商提供“关键”保护措施,如确保聊天机器人不与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谈论自杀、自残等话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6日警告说,AI可能成为各国内部及各国间差距扩大的因素,呼吁各国强化政策应对。

05 治理挑战:平衡发展与安全成全球课题

随着AI技术深入发展,治理挑战日益凸显。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在经济领域,数据要素的集聚效应可能催生新型技术垄断,导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机器替代人”现象可能导致制造业出现技能过时与岗位减少双重困境,使部分群体面临“技术性失业”风险。

在社会领域,算法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但引发的“信息茧房”效应,造成某种程度的认知封闭或固化。虚拟陪伴、情感模拟等技术虽然能够缓解部分人的社交焦虑,但也容易导致人们现实社交能力退化。

从个体发展看,随着知识获取方式变革,处于碎片化信息洪流中的人,主动探索与深度思考的能力容易弱化,人的主体性在技术依赖中会面临隐性弱化风险。

针对这些挑战,我国正加快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治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覆盖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等主体的安全体系,建设“人机物”融合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立人机协作的智能应急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强调,“要正视差距、加倍努力,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10月全球AI发展呈现出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并重的特点。在科研领域,AI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研究任务的伙伴;在产业层面,巨头企业通过合作与竞争加速AI技术落地应用。

随着各国纷纷布局AI生态建设,算力等基础设施成为竞相投资的战略资源。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5.15亿,表明AI已深入日常生活。未来,如何在推动AI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其带来的各项挑战,将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